古人使用密度計故事
隨著儀器技術科技不斷更新,密度計技術也有了很大進步,現(xiàn)在使用的電子密度計操作*簡單精準,那么以前的古人沒有電子電腦這種自動化設備又是怎么去計算出密度值的呢?下面介紹古人使用密度計與現(xiàn)代人操作密度儀不一樣。
物理學上,為了表示不同物質的性質上的差別,引入了密度(開始叫比重,即與水的密度之比)的概念。
我國對密度(比重)概念的提出和應用是非常早的。在《孟子》一書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金重于羽者,豈謂一鉤金與一輿羽之謂哉?”意思是平時所說金子比羽重,是指相同體積時的金子和羽毛之比,而絕不是將一只金鉤子的重量與一車羽毛的重量去作比較的。
在測定物質密度上,我國古代的制鹽工人創(chuàng)制了*上*早的液體比重計。宋代姚寬的《西溪叢話》中有這樣一段話:“予監(jiān)臺州,杜瀆鹽湯,日以蓮子試鹵。擇蓮子重者用之,鹵浮三蓮四蓮味重,五蓮尤重。蓮子取其浮則直。若二蓮直,或一直一橫,即味差;若鹵更薄,即蓮沉于底,而煎鹽不成。閩中之法,以雞子桃仁試之,鹵味重則正浮在上,咸淡相半,則二物俱沉,與此相類。”
這里記載了我國古代制鹽工人測定鹽鹵密度的兩種方法:一種是用浮蓮法,即選重的蓮子數顆,放入鹽鹵中,鹽鹵浮蓮的數目越多,鹽味越重。另一種是用雞蛋或桃仁的沉浮情況來測定鹽鹵的密度。當鹽鹵的密度大,而雞蛋或桃仁的平均密度相對小時,則雞蛋或桃仁就浮出液面;如鹽鹵淡,其密度小于雞蛋或桃仁的平均密度時,則雞蛋或桃仁就下沉。這兩種方法與現(xiàn)代所用的浮子式比重(密度)計的原理是一致的!
明代陸容在《菽園雜記》中也有一段記載:“(鹵水)以重三分蓮子試之,先將小竹筒裝鹵放蓮子于中,若浮而橫倒者,則鹵極咸,乃可煎燒;若立浮于面者,稍淡;若沉而不起者,俱棄不用。”這種與蓮子配合使用的小竹筒,已成了一只攜帶方便的液體比重(密度)計,其原理與現(xiàn)代所用的浮筆式比重(密度)計相同。